漠南蒙古、漠西蒙古和漠北蒙古是明朝末年蒙古各部落分裂成三部分之后出现的地域和部族概念,沿用至清朝末年。漠指的是蒙古高原的戈壁沙漠。戈壁沙漠,位于蒙古国南部的东戈壁省,南戈壁省,戈壁阿尔泰省三省,以及我国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的西部二连浩特一带。明代末年,我国北方蒙古族以大漠为中心,分为三大部分。【漠南】在大漠以南各部称为漠南蒙古,属于这部分的有:科尔沁、札赉特、杜尔伯特、巴林、札噜特、奈曼、喀尔喀、茂明窍、乌拉待、喀喇沁、乌珠穆沁、察哈尔、土默特、鄂尔多斯等部。他们的分布地区“东接盛京、黑龙江,西接伊犁东路,南至长城,北逾绝漠,袤延万余里”。【漠北】大漠以北,称为喀尔喀蒙古,其属有车臣汗、土谢图汗、三音诺颜、札萨克图汗等部,分布地区,“东至黑龙江呼伦贝尔城(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南至瀚海,西至阿尔台山 (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北至俄罗斯”。【漠西】大漠以西各部称为漠西蒙古,即卫拉特蒙古,属于此部分的有准噶尔部、和硕特部、土尔扈特部、杜尔伯特部、辉特部。其分布地区东自阿尔泰山,西至伊犁河流域。

关于清朝的手机游戏

关于清朝的手机游戏大全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

春节,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是传统上的农历新年。春节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天腊、新岁,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1]中国人过春节至少已有4000年以上的历史。在民间,旧时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日。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农历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算结束。扩展资料: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的时间(农历正月初一)在公历1月21日至2月21日之间游动。“最早的春节”(如1966年的1月21日)和“最迟的春节”(如1985年的2月20日)相差整一个月。根据历法计算,如果农历不进行人为调整的话,2319年2月21日将迎来“史上最晚春节”,此前春节最迟出现在公历2月20日,为1920年和1985年。

参考资料:春节的由来--时尚--人民网

关于清朝的手机游戏推荐

哈喽,大家好,我是棉言麻语,每天都会有不同的精彩资讯分享给你。

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国富则民强,有哪些为国家奋斗的民族英雄经历?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说一下。明朝的外患,除了北方游牧民族外,沿海地区的倭寇也是个令明王朝头疼的大问题。在明朝抗倭战争中,戚继光无疑是位重要人物,他骁勇善战,剿灭了中国东南沿海的倭患,维护了海疆的安宁。

戚继光(1528—1587),字元敬,号南塘,晚年又号孟诸,祖籍安徽定远,山东东牟(今山东蓬莱)人,出身将门。十七岁那年,父亲去世,戚继光承袭父职,任登州卫指挥佥事。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江浙地区受到倭寇的侵袭,朝廷升戚继光为参将,由山东调往浙江,镇守宁波、绍兴、台州三府。戚继光是一个非常著名的人物,在他的带领下,本来非常弱小的明朝军队变得有非常强大的战斗力,这支军队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名字,那就是戚家军,戚继光就率领着手下的戚家军在浙江一带的沿海地区抗击倭寇,并且很快的就和倭寇打了几场战斗,但是让大明朝百姓非常高兴的是,这几次大的战役戚继光都胜利了,并且还打出来明朝的威风,这样就打得倭寇非常害怕,听到戚继光的名声就瑟瑟发抖。戚继光还根据江浙地区的地形以及倭寇的作战方式,因地制宜地创造了中国古代军事史上著名的“莺鸯阵”。根据史料记载,“莺鸯阵”由十二名士兵组成,队长在队伍的最前头,队长身后有两行士兵,每行五人。

队长身后的两名士兵手持藤牌,遮挡箭支、刀砍,掩护其他战友。在他俩背后是狼筅兵两个,狼筅是戚继光发明的新武器,实际是在大毛竹上插上尖刀,可用于横扫挥舞,威力巨大,再后面分别是两行长枪兵和一行短刀兵,协同作战。这样一个小队既可以独立作战,又可以将上百个小队集中起来组成一个大阵。戚继光在波澜壮阔的抗倭战争中,足迹几乎踏遍了我国的东南海疆,留下了一部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实现了其“但愿海波平”的雄心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