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到9日,的足迹从海南延伸至广东,这趟“跨两省”的行程,成了最近政经新闻里最“接底气”的关注焦点——作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闭幕后的首次地方考察,每一步都像在给发展“画施工图”。

4天里,深入海南、广东的基层一线,看现状、听需求;9日晚,他出席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在体育盛事的欢呼声中,把“团结奋进”的精神注进发展的脉搏里。对于盯着“未来怎么干”的人来说,这趟行程不是“走形式”,是把全会的“大盘子”变成了可触摸的“具体事”。

海南的乡镇干部说,的问题“扎进地里”:问乡村振兴的堵点时,特意问“有没有农户因为销路愁得睡不着觉”;聊生态保护,又问“有没有因为环保影响老百姓增收”,连路边的槟榔树都摸了摸,“不是问‘种了多少’,是问‘卖出去能赚多少钱’”;广东的中小企业主凑在一起讨论,“会不会关注我们这些小厂子的科技创新?比如我们做新能源配件的,就想知道‘政策能不能帮我们对接高校实验室’”;就连我重庆老家的老编导同事都发消息,“去南方,是不是要给我们西部的农产品找条‘南下通道’?”

其实大家的好奇,说到底是在找“发展的准星”——全会定了“方向标”,的考察就是把“方向标”变成“脚下路”的第一步。就像海南那位种槟榔的大叔说的,“问得细,我就明白,以后搞产业不是‘跟风种’,是要‘盯着市场种’”;广东的车间技术员说,“看了我们的生产线,问‘有没有工人觉得操作麻烦’,这就是提醒我们——搞技术升级不是‘为了面子’,是要‘让工人更省心、产品更赚钱’。”

从海南的田间地头到广东的工厂车间,从考察座谈到全运会开幕式,这趟行程里没有“空口号”,只有“实在事”:对地方干部来说,是“该往哪使劲”的明确指引;对企业来说,是“机会在哪”的清晰信号;对老百姓来说,是“日子会更好”的踏实盼头。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后的第一次地方考察,用脚步告诉我们——发展从来不是“写在文件里”,而是要走进每一个人的生活里,变成果农的“好销路”、工人的“巧工具”、普通人的“稳日子”。

说到底,这趟海南广东之行,就是把“发展”两个字,从“蓝图”变成了“行动”——而行动,就是最有力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