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入场式”到“火种”:每一步都是“大湾区的样子”运动员入场时,香港代表团的紫荆花队服、澳门代表团的莲花徽章,和广东代表团的木棉花方阵挤在一起,像三朵花凑成了一束——“我们是邻居,更是家人”,看台上一位来自深圳的阿姨举着“粤港澳齐加油”的牌子,喊得嗓子都哑了。裁判员代表袁轩云是澳门的武术教练,他宣誓时说“要像判自己徒弟的比赛一样公平”,台下的澳门观众立刻吹起了哨子;运动员代表陈艾森是广州仔,他摸了前的全运徽章,“在家门口比赛,比上次参加奥运会还紧张——怕对不起门口卖早茶的阿婆的期待”。
火炬点燃的瞬间:“老熟人”们把回忆烧进火种里最炸的还是主火炬点燃——当马琳的火炬传给陈若琳,现场的80后开始喊“大魔王”;黄金宝接过时,香港观众的“阿金”声此起彼伏;郭晶晶的出现让全场“哇”了一声,连坐在我旁边的阿姨都念叨“当年她拿奥运金牌时,我家孩子还在穿开裆裤”。最后苏炳添、张家朗、李祎一起点燃主火炬时,现场的灯光突然全暗,只有火炬的火光照着三张年轻的脸——苏炳添是“亚洲飞人”,张家朗是香港的击剑奥运冠军,李祎是澳门的游泳健将,三个人的手叠在一起,像把大湾区的“速度”“力量”“坚持”都揉进了火种里。
这场全运:不止是比赛,更是“大湾区的生活手册”文体展演里的醒狮、龙舟、南拳,都是老广们从小看到大的“家什”;科技特效里的“粤港澳大湾区”地图,像把深圳的摩天楼、香港的维多利亚港、澳门的大三巴都装进了屏幕里;连群众赛事的项目都很“接地气”——广场舞、太极拳、桌上足球,“我妈报了广场舞比赛,昨天还在家练‘全运版’动作,说要和广州的阿姨比一比”,一位来自佛山的观众笑着说。

散场时,我碰到一对从香港来的老夫妻,老爷爷举着全运纪念章说“60年前我在广州看全运,现在带着孙子来,没想到全运变了,可广州的云还是那么白”;老奶奶摸着奥体中心的栏杆,“刚才看到澳门的舞龙队,想起我小时候在澳门的庙会,一模一样的鼓点”。风里飘来旁边奶茶店的“全运特饮”香气,是粤港澳三地的味道:广东的荔枝、香港的丝袜奶茶、澳门的葡式蛋挞,混在一起,甜得像这场全运的名字——“激情全运会,活力大湾区”。

这场全运不是终点,是大湾区用体育给全国人民递了一张“邀请函”:来广州吃早茶,来香港看赛马,来澳门逛老街,更来看看我们一起跑过的跑道、一起挥过的球拍、一起点燃的火种——毕竟,体育从不是一个人的奔跑,是一群人的同频共振,是大湾区“同根同源”的最好证明。

当最后一首《天海一心》响起时,现场的观众一起唱“天海一心,我们一起”,连门口的保安小哥都跟着哼——原来最动人的体育故事,从来不是谁拿了金牌,是“我们”两个字,写进了每一个细节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