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上午,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的特殊时刻,中央、、来到故宫,参观“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主题展览。、中央处蔡奇陪同参观,李书磊及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一同参加。
从午门西雁翅楼展厅到正楼、东雁翅楼,三个展厅串联起故宫百年变迁的脉络。展览用200件(套)文物文献,分成“一脉文渊”“百年传承”“万千气象”三个单元,把紫禁城600年的皇家历史与故宫博物院100年的保护历程连在一起——商代的青铜鼎上还留着3000年前的铸痕,宋代的山水画里藏着古人的笔墨温度,就连近代故宫人用的修复工具、档案手稿,都成了“展品”,悄悄诉说着“守护”二字的重量。
沿着展线慢慢走,每到一件重要文物前都会停下脚步。看《平复帖》时,他问起文物的纸张修复工艺;摸过清代珐琅器的展柜,他强调“这些文物不是‘死的’,是中华民族活的文脉”。听完展览团队关于“数字故宫”的介绍,他点点头:“要让更多人‘走进’故宫,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都要把文物的故事讲活。”
参观中,的一席话让在场所有人印象深刻:“故宫博物院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标识。保护好故宫、发挥好故宫的作用,是国家的一件大事,更是故宫人的光荣使命。”他对着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文物是属于人民的,要坚持服务人民的方向——既要把老祖宗的东西保护好,也要想办法让它们‘活’起来,让孩子们能从故宫里学到历史,让外国人能从故宫里读懂中国。”
走出东雁翅楼时,院门口的银杏叶正飘着黄。跟等候的故宫员工握手,笑着说:“你们是故宫的‘守门员’,也是文化的‘传递者’,要继续把这份事业做下去。”风里传来太和殿的铜铃响,在场的人都明白,这场参观不是“走流程”,是对文化遗产保护的一次“现场部署”——故宫不是一座“博物馆”,是中华文明的“活的标本”,它的要在“守护”中“新生”,在“传承”中“传播”。
对于我们这些做新闻的人来说,故宫的故事从来都不缺“热度”,但今天的参观让我想起去年拍《故宫里的修复师》纪录片时,一位老修复师说的话:“我们修的不是文物,是中国人的文化记忆。”而的到来,就是给这份“记忆”加了一把“火”——让更多人知道,保护故宫,不是保护一座房子,是保护我们民族的“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