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这代重庆人小时候都听过长辈念叨“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那时觉得这是“下辈子才能实现的梦”——直到后来自己住进解放碑的电梯房,手机刷着5G看直播,冰箱里躺着进口车厘子和速冻饺子,才忽然反应过来:原来“现代化”从不是课本上的抽象词,是熬出来的日子,是一茬一茬人“攒”出来的劲。

抓住时间窗口赢得战略主动

可就在上个月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上,的话让所有人把“松弛感”收了起来:“距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只剩10年了。”这10年不是“慢悠悠走”的缓冲期,是“跑着赶”的关键窗口——要把“十四五”攒下的基础夯实,要补科技、产业的短板,要在国际竞争里抢下主动权,稍一松劲,就可能错过历史给的“机会票”。

抓住时间窗口赢得战略主动

为啥说“时间不等人”?看看身边的“变局”就懂:美国在高端芯片上卡我们的脖子,欧洲在新能源汽车上抢市场份额,连东南亚的代工厂都在跟我们争订单——世界从不是“等着我们成长”,是“推着我们往前冲”。全会公报里“加快”这两个字扎眼得很: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每一个“加快”都不是喊口号,是给航天工程师的深夜实验室加一盏灯,是给重庆璧山的新能源工厂开一条生产线,是让中国在全球产业链里从“跟着走”变成“领着走”。

抓住时间窗口赢得战略主动

更让人踏实的是,这轮“十五五”规划不是“顶层拍板”,是把老百姓的“小愿望”揉进了“大蓝图”里。5月到6月的网络征求意见,311万条留言里有宝妈说“要多建普惠幼儿园”,有程序员说“得给中小企业减税搞研发”,还有重庆渝中区的社区工作者列席会议,说“建议稿里写的‘惠民生’,是我每天帮老人修的水管,是楼下新开的菜市场”。你看,中国式现代化从不是“少数人干”,是快递小哥送的每一票,是老师讲的每一课,是火锅店老板凌晨熬的底料,是科研人员在实验室熬的夜——所有普通人的“小努力”,加起来就是国家的“大进步”。

抓住时间窗口赢得战略主动

昨天翻家里老照片,我爸1995年骑二八大杠送我上学,后座绑着我的书包;现在我开着新能源车上路,窗外是礼嘉智慧公园的无人车在跑,江边的光伏板闪着光。忽然就懂了说的“时间在奋进者手中”——不是“等时间给我们答案”,是“我们给时间写答案”。就像全会结束时《国际歌》响起来的那刻,所有的“战略主动”都藏在“团结”里:你多干一点,我多拼一点,10年后回头看,咱们定能拍着胸脯说:“这10年的窗口,咱抓住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梦,咱没丢。”

风从长江吹过来,吹过朝天门的码头,吹过璧山的工厂,吹过每个写字楼的加班灯——时间从不停,但我们,从不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