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2025年只剩最后俩月,长三角两座“差一步到万亿”的城市,终于把“冲万亿”的节奏拧到了“满档”。10月22日,温州、徐州不约而同召开关键会议,对着四季度的“收官战”拿出了各自的“冲刺清单”——去年GDP都踩在9500亿门槛上,今年能不能迈进“万亿俱乐部”,就看这最后三个月能不能把“部署”变成“实效”。

先盘盘俩城市的“家底”:去年温州GDP9718.8亿,徐州9537.12亿,都是“踮踮脚就能够到万亿”的种子选手。今年上半年的增速更给了底气:温州4831.9亿、增速6.0%,徐州4509亿、增速6.2%,全跑赢了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但到了四季度,这“临门一脚”不好踢——要补短板、冲进度,更要保“发展的质量”。

温州的重点很明确:“项目为王”是核心。市委张振丰在会上把“项目攻坚”“双招双引”挂在嘴边,不仅要求“实力往上赶”(扩大经济盘子)、“进度往前赶”(加快项目落地),还特意强调“系统思维”——比如搞产业不能光砸钱,得算清楚资源怎么集约利用,风险怎么提前防控;甚至要求领导“领衔推进”、部门“联动配合”,把“齐抓共管”落到实处。用温州网友的话说:“以前觉得‘冲万亿’是口号,现在看部署,每一步都踩在了点子上。”

2座准万亿城市部署“冲万亿”

徐州的打法更偏向“内外兼修”。一方面抓“消费”这个“短期引擎”:四季度有国庆、双11这些消费旺季,徐州要打造区域消费中心,既要提振商品消费(比如家电、汽车),也要扩大服务消费(比如餐饮、文旅),还提到“稳房地产市场”——毕竟消费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接住节日消费的“窗口期”,才能把经济的“温度”提上来。另一方面还是“项目”这个“长期引擎”:不仅要招“龙头型”“旗舰型”大项目,还要盯着存量企业增资扩产,连招商队伍的“能力建设”都提了——说到底,项目是“造血机”,没有大项目,万亿的盘子稳不住。

其实网友讨论里也有不同声音:有人问“冲万亿”不就是拼数字?但更多人看懂了背后的逻辑——温州要做“全省第三极”,靠的是项目带来的产业集聚;徐州要建“区域科创中心”,得靠制造业与科技的结合。万亿不是“终点”,是城市竞争力的“新起点”:进入“万亿俱乐部”,意味着更多资源倾斜、更足的产业升级底气,最终惠及的是老百姓的就业、民生。

说到底,不管是温州的“拼项目”,还是徐州的“促消费”,本质上都是在“拼发展的质量”。对于这两座城市来说,四季度的“冲刺”不是“为数字而战”,是为“区域竞争力”而战——等他们真正迈进“万亿俱乐部”的那天,我们看到的绝不是一个冷冰冰的数字,而是两座城市“向高质量发展冲刺”的决心。毕竟,万亿不是目的,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日子的“铺路石”。

2座准万亿城市部署“冲万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