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翻到2023年春节团拜会的讲话记录,100多字里“实”字撞了10回——“实干为要”“脚踏实地”“笃实好学”“求真务实”……每一句都像往热锅里丢了颗花椒,麻得人瞬间清醒:原来新时代发展的“通关密钥”,就藏在这个“实”字里。
有评论称这是“新时代实字说”,我倒觉得更像给所有人递了张“行动指南”——要搞懂这十年为什么能办成脱贫攻坚、航天探月这样的大事,得先把“实”字嚼碎了咽下去。
去年跟拍乡村振兴时,渝东北某村的老支书跟我唠:“以前搞‘形象工程’,花十万块修观景台,结果半年没几个人来。后来我们踏实下来,跟着农科院种晚熟柑橘,找电商直播带货,现在每斤橘子能卖五块钱,村民主动把院儿里的杂草拔了,说‘这才是真的奔小康’。”你看,“实”不是喊口号,是把劲往老百姓口袋里使。
还有采访航天院所的工程师,聊到嫦娥六号取壤,他说:“我们测数据,差0.01毫米都得推倒重来。有人问‘至于吗?’,可要是不‘实’,探测器到了月球,连土壤都挖不回来。”这“实”是讲规律——不是蛮干,是把聪明放在该放的地方。
网上网友聊“实”也特别接地气:刚毕业的小姑娘说“以前想靠做美妆博主‘爆火’,后来跟着师傅学做蜀绣,慢慢攒了五千粉,现在每月赚八千,才懂‘实流量靠谱’”;开小面馆的老板说“我家面汤熬六个小时,不用添加剂,客人吃了回头来,比搞‘打折促销’管用”;退休工人说“我们那代人修嘉陵江大桥,一锤一锤敲出来的,现在搞建设,也得有这份‘实’劲”。
其实这十年的成就,哪一样不是“实”出来的?脱贫攻坚不是“数字游戏”,是几百万干部扎进农村,一户一户帮着找路子;高铁网不是“画饼”,是工程师跑遍山川,一公里一公里铺出来的;芯片研发不是“喊口号”,是科研人员没日没夜,一次一次试出来的。
那天在解放碑吃火锅,邻桌的大叔说:“以前觉得‘实’是老套话,现在看孙子读的小学是新修的,自己的医保能报90%,才明白——国家的‘实’,就是让我们普通人过上踏实日子。”
说“历史不会辜负实干者”,我想这话的意思是:你把汗摔在哪里,哪里就会长出花来。不管是个人过日子,还是国家搞发展,守住“实”字,就守住了最稳的底气。
就像重庆的火锅,底料得熬够时辰,食材得新鲜实在,才能越煮越香。新时代的发展也是这样——没有捷径,唯有实干;没有虚招,唯有实功。而我们每个人,都是这“实干故事”里的主角。
